摘 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始终聚焦全人类共同福祉,赢得越来越广泛的国际认同。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同是应对世界百年变局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重要抉择,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重要标尺。然而面对严峻复杂国际形势、国际话语权缺失、文化差异等现实挑战,还需对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同的实践理路展开深入探讨。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认同;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而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尤显重要。只有将二者结合,实现协同推进,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提供中国样本。 协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所存在的内在逻辑关系, 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加强民族工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守正创新精神内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以及党百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着眼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弘扬新时代文化精神,彰显了历久弥新的智慧显现与理性思辨。新征程上,要在守正创新中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强大定力坚持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化自信激发起全民族
摘 要: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厘清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理论渊源,明确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价值向度,把握中国共产党生态文化领导权建设的实践要求,强化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文化产品
摘 要:2023年4月3日,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他强调,我们必须践行党的宗旨,为民造福,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深刻理解和坚定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他提出,我们应始终坚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宗旨,主动倾听民声,询问民众所需所想,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要聚焦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摘 要:智能媒体通过算法技术、社交媒体和网络舆情为党性教育科学化发展提供机遇,以拟态构建、算法推送、舆情治理三重技术逻辑实现党性教育话语空间、传导机制、自我教育的创新,通过整合网络平台资源、打造党性教育精品内容、创新党性教育评价机制三重路径,实现党性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反思上实现科学化跃升。 关键词:党性教育;科学化;智媒时代;算法;网络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
摘 要: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制度保障和重要法宝。延安时期党对民主集中制进行了不懈探索,具体表现为:党既重视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又注重坚持党的集中统一;科学认识与把握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促进民主集中制进一步制度化具体化。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民主集中制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问题在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丰富而深刻,辩证自然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基本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不断地引导人类正确的认识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彼此之间的关系,为人类正确解决全球性生态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实践路径,同时为全球生态环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不仅说明了自然的双重属性还阐述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关系。因此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在当下是符合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的,同时可以启示当代中国要对西方资本逻辑导向、人与自然对立观念、绿色殖民主义进行超越
摘 要:为了为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开拓理论“空间”,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国家理论做了激进化解读。这一解读是通过拓扑学以及斯宾诺莎的理论“迂回”完成的。通过拓扑学,阿尔都塞将马克思关于社会—国家结构的“大厦”转变为拓扑学的平面。它遵循斯宾诺莎的内在性线索,以创构性的力量为根基,是多元力量建构的结果。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阿尔都塞的国家观就是一种力量政治学。通过“掏空”国家的“基础”与“上层建筑”的
摘 要:马克思的“绝对贫困”思想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意蕴,一是人的必要需要匮乏到危及人的基本生存;二是人的劳动能力与劳动资料相分离;三是人的感性需要被异化。马克思的“相对贫困”思想包括社会分工引起的相对贫困,以及需要与消费不平等引起的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的根源不在劳动个体和自由市场,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正是以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作为前提。真正反贫困的根本在于雇佣劳动体制
摘 要: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承载着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步的重要使命。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与文化新使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核深刻体现了文化的新使命,其话语的指向性揭示了文化生产力的强劲发展态势,而其叙事的核心则预示着新文明形态的出现。在新的时代背景
摘 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两个绿色”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蕴涵着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的要求。新质生产力赋能绿色生活的理念源自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产力理论,植根于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厚土之中,又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及中国科技伦理思想的现代性继承和发展。在当前的绿色生活建构过程中存在着绿色生活观念与行为不对等、供给能力受限以及配套的绿色生活
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而深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政课中,非常之必要。此举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必然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遇到了有效内容嵌入不足、师资力量非专业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化、现代信息教育手段边缘化和课程评价迎合化等一系列挑战。因此,需要采取将习近平文化思想完整融入高校思政课、打造一支精通习近
摘 要:数智技术是脱胎于互联网时代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数智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全领域研究范式的转变,也必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本文从不同发展阶段着手梳理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并阐释数智时代孕育发展初期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分析发展中期思想政治教育与数智技术不断适应融合的过程,既有全新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多重挑战;在此基础上,探究后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重要发展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研究为增强高校思政工作的解释力、实效性和影响力提供了崭新理论视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的对象是实体化、阵地化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载体,其本质是构建物质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结合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资源的构建中,植入空间维度,能够丰富理论框架、完善现实做法、做到宏观把握与微观落实相结合,进一步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空间的内在逻辑、价值意蕴与实践取向,可
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瓦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为了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逻辑、史料、本质的三维视角,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透析。结合教材相关内容,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谬误, 透析其“虚无”的双重标准;通过鉴别考证,运用科学历史观认知史实、甄别史料,透析历史虚无主义不实言论;通过追根溯源,辨识历史虚无主义的
摘 要:城市精神引领着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和灵魂。齐齐哈尔城市精神经过历史沉淀和时代创新,凝练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开放包容的内涵特征,对齐齐哈尔精神文明建设,彰显齐齐哈尔城市文化特色,凝聚齐齐哈尔城市居民共识,具有价值引领作用。未来齐齐哈尔城市精神的发展还需通过制度保障、宣传推广、居民广泛参与等多种举措来共同推动,使齐齐哈尔城市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关键词:齐齐哈尔;城市精神
摘 要:齐齐哈尔市地处北国边陲,是黑龙江省第二大城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价值厚重、特色彰显的城市精神文化,这种城市精神文化突出体现了开拓进取、甘于奉献、豁达开放和艰苦奋斗等核心要素。齐齐哈尔城市精神是齐齐哈尔历史积淀和自然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更离不开齐齐哈尔特定的经济基础和文脉传承。新时代,大力弘扬齐齐哈尔城市精神,能够进一步传承优秀
摘 要: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和灵魂所在,对城市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凝聚作用。齐齐哈尔市作为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在城市精神文化建设中,不断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铸牢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文以齐齐哈尔市为例,探讨了城市精神建设对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意义,并且从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着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抓好民族文化保护传承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民族团结
摘 要:包容审慎监管是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有机结合,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有力有效举措。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不断加强包容审慎监管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制度性文件,从制度层面为以包容审慎监管助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支撑。但是作为一种新型监管理念、制度和方式,包容审慎监管在理念建构、制度保障、制度文本等方面还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进而在适用上存在概念界定不够清
摘 要:新时代民主思想的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继承。中国式民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之下,从而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诉求。传统文化中的包容性使中国民主思想充分接纳各国各民族文化差异的同时丰富了其内在涵养,展现了传统文化的优秀自身定力,同时传统文化中的自信力与创新力使中国式民主在面临文化大融合背景的境况下,依然可以保持中国式民主的自身优越性,实现中国式民主的再发展。与此同时,中华优
摘 要:本文从供应链韧性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全球化和本地化战略在不同情境下的适用性及其对企业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强调,供应链战略选择不应是单一的路径,而是需要在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寻求动态的平衡。具体而言,企业应通过加强风险管理和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供应链的本地化,以此构建既能保持高效运营又具备较强韧性的供应链体系。通过灵活调整供应链战略,企业可以在全球化与本地化之间实现最优的
摘 要: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在带动就业,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市场公平竞争,维持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但是,小微企业存在抵御风险的能力差,融资困难,经营成本高等弱点。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特别是2022年出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的压力,帮助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国家十分重视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本文基于国有资产监管的背景下,研究小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振兴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应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以乡村振兴为战略引领,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追求农民美好生活、农业绿色发展、建设和美乡村的价值意蕴,走保护与治理、发展与振兴、巩固与提升的实践路径,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充分展现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两山”理念和环境公平的成功经验,
摘 要:在城市社区中,智慧体育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智慧体育场馆、智慧健身设备等。在数字化、人口老龄化与智慧体育发展的多种背景下,社区智慧体育发展必须考虑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城市社区的智慧体育发展对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而言既是机遇也存在挑战。一方面,智慧体育通过提升老年人数字亲和性、增强老年人数字运用积极性和通过智慧体育参与赋能数字技能等机制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另一方面,智慧体育发展中存在面
摘 要:在“轻罪时代”来临的背景下,非监禁刑的规范与适用应当予以重视,但是,与近似制度缓刑进行比较后发现,作为我国主刑体系当中唯一非监禁刑的管制刑存在制度功能的客观冗余、立法配置不当限缩、司法裁量排斥以及执行保障缺乏四方面问题。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管制刑的改造,而管制刑的改造可以从其执行内容出发,将社区服务引入管制刑。具体而言,需要具体进行以下几方面设计:首先,修改立法范围,使其可以适用于
摘 要:智能合约是由事件驱动的、具有状态的、获得多方承认的、运行在区块链之上的且能够根据预设条件自动处理资产的程序。智能合约的运行机制主要分为合约的制定、部署和运行三个步骤,即将缔约各方达成合意的合约文本翻译成计算机代码,代码中预先设置触发条件,程序在确认预设触发条件成就后激活智能合约的执行程序,自动执行合约内容。智能合约的法律属性存在争议,主流观点认为智能合约是当事人合意的表现且具备要约-承
摘 要:建设用地需求量居高不下,而面对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入市流转存在的政府垄断以及非法入市等问题,极大程度上展现出当前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法律制度的缺失。基于此,本文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范畴以及入市流转面临的法律困境进行研究,结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当前入市流转的两种具体方式进行分析,提出了落实土地规划、加强确权管理、流转收益合理分配、完善市场监管与保障土地增收等方式,全面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
摘 要:从区域文化视角出发,我们可以看到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与社会行为。在不同的地区,人们有着不同的信仰、习俗和传统。这些都是构成一个地方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更需培养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媒人才,搭建日益完善的培养课程体系。基于此宏观背景,本文以海南区域文化为突破口,从区域文化发展的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在近现代史的百年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这篇闪耀着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件,从多方面展现了一个政党应有的历史担当,深刻阐明了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所取得的历史成就、所处的历史方位、面临的历史任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有很强的政治引领和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D261.42;G
摘 要:本文尝试以实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为出发点,结合“可视化”理论,提出“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可视化路径模型,以及相关量表工具研发思路和量表应用流程图等。实现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评”一体化可视化路径,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课堂意义上“教、学、评”的三个维度中可视化、可操作化, 进而,帮助一线教师从新课标走向新课堂,即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达成的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