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日子如流水般从身边穿梭而过,2024年即将过去。 2024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这一年,我们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共同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共同聆听60年前那一声震天巨响,共同感受巴黎奥运中国健儿新时代新风貌的成功喜悦,共同见证东风快递在太平洋海域的使命必达……这一年,尤其令我们振奋的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
中国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中心是土地问题。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苏区的土地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政策方面的一次伟大尝试,为后来的土地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苏区制定土地政策的背景 1927年,国民党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发动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惨遭失败。中国共产党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其领导下的工农红军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建立于各连队的列宁室是当时红军基层在正式的课堂之外开展文娱活动、进行思政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和场域之一。1933年,时任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徐特立在《关于建立和健全俱乐部的组织和工作》中明确指出:俱乐部领导下的列宁室在红军中已然成为“教育群众的政治文化的中心”。 一、列宁室的工作形态 列宁室
红色文艺是中国革命的一面镜子,具有革命性、群众性和艺术性等特点。战争时期的红色文艺是对中国革命的真实再现,如今红色文艺仍然延续中国革命精神,并且不断被挖掘创新,努力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要求。 一、红色文艺政策:有效宣传教化、扫盲明辨是非 被毛泽东称赞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领导下创建的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为了让一般民众了解与认识苏维埃,方志敏认为宣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更加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
2024年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也是红医精神发源93周年(学界认为,红医精神生成起点应追溯至1931年11月,毛泽东指示红军军医学校要“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首次提出“红医”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努力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进程中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业绩。”长征精神和红医精神不仅在形成的历史背景
“红医”是“红色医生”或者“红色医疗”的简称。最早提出“红色医生”概念的是毛泽东。1931年冬,中革军委创办红军军医学校,毛泽东为学校制定了“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从红军时期发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淀,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加入新的内涵,红医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一、红医精神的内涵 红医精神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驱动下,文化自信意识的树立成为社会共识,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民族智慧、文化结晶,通过科学提炼与转化,可成为高校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养分,激活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认同感,进而形成文化自信意识的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文化自信培育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唤醒文化自觉认知 树立文化自信意识的前提在于建立
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此时代背景下,我国将探索国际传播途径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高度契合,将红色文化进行国际传播不仅能够让外国群体加强对我国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彰显中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高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非遗文化蕴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是新时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的重要载体,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依托非遗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 (一)深刻认识非遗文化对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其中儒家提出的民本思想更是历史长河里的一颗璀璨星辰。然而,民本思想的提出和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因此,如何推陈出新,赋予民本思想新的时代意义是当今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通过对儒家民本思想的分析,总结出其核心内容和历史局限,在此基础上以“两个结合”为基准,融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批判性挖掘和继承儒家民本思想中符合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并结合历史经验、实践探索和前瞻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概念,立即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CNKI数据库检索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的学术成果共有940余篇,发表在CSSCI来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的深刻体现,不仅承袭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更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这一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一次重要拓展与深化,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习近平文化思想通过创新性的方式实现了理论的深化与拓展,具体表现为:强调“两个结合”的重要性、“坚定文化自信”以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
1889年,李大钊出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怀着强烈的爱国情怀,立志要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1913年,李大钊东渡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在日本期间,他目睹了日本对华的野心,参与了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成长为著名的爱国志士。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中。 新文化运动作为20世纪初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萌发学医志向 朱正沐,字彩林,出生于1915年1月19日,1933年参加少共国际师。 1933年1月,共青团中央局随中共临时中央局从上海迁至江西瑞金,与少共苏区中央局合署办公,对外称少共中央局(亦称共青团中央局),机关驻地在瑞金沙洲坝。5月下旬,少共中央局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仅仅三四个月的时间,中央苏区就有1万余名热血青年加入少共国际师,有些甚至是低龄段的少先队员。此时已满18岁的朱
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凝练,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最大的优势。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如何汲取历史经验,通过自我革命铲除有损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灰尘”和“病毒”,巩固执政基础,实现长期执政,是新时代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重要历史性课题。 一、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本质探源 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访问延安,向毛泽东同志提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历史周期率反
早在1859年,马克思就说过:“我们现在必须绝对保持党的纪律,否则将一事无成。”对于一个政党来说,严明党的纪律可以大幅提升政党的战斗力,引导党员、干部真正把纪律规矩转化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因此,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必须抓好纪律教育,把纪律教育融入党支部的日常理论学习、党员的党性修养中,形成一套长效的党员纪律教育机制。 新时代党员纪律教育长效机制建构的紧迫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它如同明灯,照亮前行的道路,为实践提供根本遵循。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问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更是关乎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从历史层面“共时性”、理论层面“同一性”、背景逻辑“时代性”、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符合实际“独特性”五个维度探究一体两面的底层逻辑,将理论学懂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三个务必”,这是新时代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加强作风建设展现出的鲜明立场,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奋斗的经验,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心任务提供了方向,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提出了新要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勇担责任,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优良品格和作风,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把
大别山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地区,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关键根据地之一,位于我国中部,跨越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地理位置独特且地形复杂,为革命活动提供了天然屏障和有利条件。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革命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实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战略的关键一步。 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成功实践 大别山地区的革命活动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末期,一直到1930年,红军在
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南泥湾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展现出新的意义和价值。 一、南泥湾精神: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 南泥湾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艰苦岁月中形成的重要革命精神之一,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1941年,在八路军三五九旅的带领下,南泥湾由荒芜之地逐渐变为“陕
中国共产党一直积极致力于打造良好的国际形象。这不仅能够促使全球各地的政党、政治组织以及广大公众对中国共产党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还可以大幅度提升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更为重要的是,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不断增强党的国际形象的吸引力、创造力和影响力。 一、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是我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创造的既符合人类文明新形态、又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这条道路和当年列宁探索苏俄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相同之处,都无比艰辛又需实事求是。但同样这条道路和当年列宁探索苏俄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更有不同之处,这种不同之处是对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论我国革命》的深入解读和不断传承,更点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式现代化的责任与担当。
《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强调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是必然之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精准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内容的重要平台。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论断,放在当今社会依然受用,我们需要重温“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蕴含的哲理和思想。 一、“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的提出 “两个决不会”论断是对“两个必然”论断的进一步补充。正如任何一种理论都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样,“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论断的提出都经历了一个过程,都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高校应顺应时代发展,加快思政工作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方能有效增强工作感染力,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如《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等,为思政工作数字化变革指明了方向,但推进这一过程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亟待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一、新媒体时代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2024年2月中共中央发布《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规定要用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渠道,推动党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发挥党史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 在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促进党史
历史是思政课重要的教学资源。“五史”教育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有效提升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质量,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发布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求各地教育部门积极对接“大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求,创新实践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五史”教育融入职业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对于提升职业院校思政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东是遭受日本侵略较早较深的地区之一,作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省为主体的抗日根据地,山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800万齐鲁儿女同仇敌忾,挺身抗争,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共毙伤俘日伪军60多万人,在全国抗战历史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山东抗日战场的贡献是巨大的,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山东抗战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红色资源,见证了山东人民的苦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现代化经济社会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做好基层党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有效地提高基层党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水平,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崇高的党性修养,有力推动基层党校发展。 一、新时代做好基层党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用于基层党校学员的思想以及内心深处,使基层党校学员的世界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提升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伴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以及价值选择,部分大学生在道德认知和行为上出现了偏差,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应对挑战。习近平文化思想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博大精深,它为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一、将习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环境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和坚定信念。作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不仅在过去的伟大革命斗争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尤其是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延安精神为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指引。 一、延安精神:习近平新时
在探索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宏大课题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马克思主义视域下,这一过程不仅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民族团结进步的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强调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这为广大人民理解和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是我们党长期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也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理论成果,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彻底解放的科学真理。自诞生之初,马克思主义就在现实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真理力量,成为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为人民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行动指南。 进入现代社会,随着新技术革命、经济全球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一系列深刻变革的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继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现代社会变革形成了动态的互动关系。马克思主
货栈在中国历史上曾对商业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1843年各地开埠通商后,作为沟通大陆内地和港口贸易的桥梁,发挥着承接内外商品流通、储存货物和转运等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过载栈(以下称货栈),充分巩固了党对经济贸易的统一领导,并在平稳边区民生物价与换回弹药粮饷等方面担负起必要职能。 一、陕甘宁边区近代货栈的产生 陕甘宁边区工商业的薄弱基础限制了党的各项工作开展。自1925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对外交往便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理论框架与思想基础、历史脉络与战略演变、多维度对外交往实践以及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启示四个方面,全面剖析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历史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有积极意义。 一、理论框架与思
农村土地政策关乎农民权益、农村社会政治稳定。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农地政策创新,注重利用农地政策“杠杆”撬动民族复兴的车轮,探索了盘活农地资产、实现农民富裕的有效途径。梳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农地政策演变,总结农地政策演变的经验,有利于从党的百余年农地政策中汲取智慧,最大限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保障。 一、党百余年农地政策演变历程 从各个历史时期来看,农地政策几经变迁,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
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过程。由于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国家状况和时代特征的差异,不同国家和民族在迈向现代化的起点、路径和成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历史经验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毛泽东建构了中国现代化的话语体系。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核心本质,规划了现代化的发展蓝图,探讨了实现现代化的路径,并对现代化的实现时间进行了预测。这些工作为新中国现代化话语发展提
高校党支部建设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尚存在诸多问题,如问题导向不够突出,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融合不深,党支部建设中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针对这一现状,从突出问题导向,协同党建业务发展,优化党支部建设激励机制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高校党建工作的难点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推动高校党支部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高校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一、新时代高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成果导向学习理论(简称OBE)是一种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可以借鉴成果导向学习理论,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党建工作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党建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和实践,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随着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模式的
红色文化与基层党建的融合发展,是当前党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其重要性缘于二者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升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方面的潜在协同效应。红色文化作为我党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党与群众连接的纽带。基层党建则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关乎党的兴旺发达。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党组织面临新的挑战,迫切需要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此增强组织力和凝聚力,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创新,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政治核心,引领学校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党组织建设创新是新时代学校党建工作建设、发展和完善的工作目标,也是党建工作发展的新思路。在加快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学术科研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全面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创建党建示范高校、党建标杆院系和党建先进支部,深入开展基层党
习近平指出:“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伟大工程来推进,并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和方针,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也是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一大法宝。”回望党的百余年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中取得的根本成就,都离不开党的建设重要法宝。探究新时代党的建设的内在逻辑与理论体系,展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成果,能够进一步巩固中国共
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党员发展质量的提高是推动高校党建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标。国内有多位学者均已详细剖析了学生党员质量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措施,但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网络媒体的普及和应用等,学生党员发展质量仍面临新的挑战。因此,积极探索提高学生党员发展质量路径成为高校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核心任务。 分析学生党员发展质量问题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发展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包含经济发展,还涵盖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全面进步。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进程中,党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党建的角度,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逻辑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党建与中国式现代化内在逻辑探索 (一)党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
党史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于学生党史认知的背景下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是回应党史教育的应有之意和现实选择。从理论上看,红色文化教育和党史教育具有多种逻辑耦合和理论关联,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把握党史教育与红色文化教育之间的内在关系,不断推进党史教育和红色文化教育同步并行、共同发展。 一、学生党史认知中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意义 进入新时代,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有着特殊的时代意义,总的
红色家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家庭风尚和生活作风。红色家风的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爱党爱国、忠于理想的家国情怀;二是严守纪律、廉洁奉公的清廉本色;三是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持家传统。好家风孕育好的党员干部,好党员率先垂范,带出好的公民,从而带动形成好的社会风气。红色家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其对现代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影响日益加深。但大学生家庭教育未能充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如何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时代命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高校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国家人才的关键一环,其中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观塑造与育人效用。在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高校民族团结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不断向前。孔繁森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人生信仰、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的强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动力。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价值观多元
党的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总要求和总战略,是指导和规范教育工作的重要准则,旨在引领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而大学精神则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传统和价值追求,是大学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对于塑造学生品格、提升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代背景下,将党的教育方针与大学精神相融合,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亦是教育发展与时代进
一 1960年10月,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美国记者斯诺。斯诺问了他一个问题:“你一生中最黑暗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毛泽东回答说:“那是在1935年的长征途中,在草地与张国焘之间的斗争。当时党内面临着分裂,甚至有可能发生前途未卜的内战。” 那是怎样的一场“斗争”,让毛泽东在25年后还认为是“最黑暗的时刻”? 1935年6月16日,中央红军翻越夹金山到达四川懋功(今小金县),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