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更新发展的X 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 X-CT) ,因其在医学成像方面的显著优势而为现代医学所不可或缺。伴随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所有公众成员的保健查体与疾病诊治需求与日俱增,X-CT 包括锥形束CT( CBCT) ,乃至新崭露头角的静态CT,日益普及之势越来越迅猛。因而X-CT所致受检者与患者的医疗照射剂量水平,已经占据广大公众源自放射诊断所接受医疗照射的最大份额,由此可能带来的放射风险备受有关各界与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此,从分析X-CT 的应用频率发展趋势及其分布特点着手,概要阐述如何监测与估算X-CT成像所致受检者个体与公众群体的医疗照射剂量,据此进一步评述X-CT 医学应用引发放射风险的评估方法、现状概况及注意事项。在此基础上,着重从四个方面研讨加强X-CT 的医疗照射防护,藉以推动在促进X-CT 医学应用的同时,追求更好地实现趋利避害而造福于民。
浓度控制是核电厂流出物排放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分析了核电厂流出物排放浓度控制的内容及要求,研究对比了国内外核电厂流出物浓度控制的法规要求及实践,提出进一步完善浓度控制管理手段的建议。
本文介绍了新发布的美国联邦法规10 CFR 50. 160的主要内容,该法规是美国核管理委员会针对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非轻水堆和非电力生产或利用设施所确立的基于绩效的应急准备框架要求。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美国小堆应急监管与大堆的差异,并结合目前我国小堆应急监管实践,给出应急可行性分析、应急防护行动、应急计划区划定等方面的监管启示,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对小堆应急宜采用基于绩效的方法实施管理。
本文针对核电厂液态流出物排放的关键放射性核素进行了富集研究,制备了一种含六氰铁钴酸银钾和二氧化锰的复合型富集柱,通过实验研究了样品种类、流速、pH 值、温度等因素对富集柱富集效率的影响,利用环境水样作为参考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良好。该方法可有效快速富集核电厂液态流出物中关键人工放射性核素,吸附效率可达90%以上,有效降低液态流出物中γ 核素探测限;可缩短环境水样富集时间,适用于应急情况下环境水样监测。
γ辐射剂量率测量是辐射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部分,宇宙射线响应值的扣除对γ 辐射剂量率测量的准确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现阶段宇宙射线响应测量中常用的带压舱石的玻璃钢船、小木船等测量载体的不足,引入浮筒平台、冰面等宇宙射线响应测量载体,开展了在不同测量载体、不同测量场景下各仪器宇宙射线响应值的测量及其影响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气压电离室宇宙射线响应测量值范围为33. 4~ 41. 4 nGy/ h,塑料闪烁体探测器宇宙射线响应测量值范围为8. 7~12. 6 nGy/ h ;各仪器宇宙射线响应测量值为:玻璃钢船>冰面≥小木船≈浮筒平台。综合来看,浮筒平台是目前最有效、便捷且经济的测量载体。
核电厂换料大修期间,部分场所由于辐射水平较高、放射性核素构成较为复杂,作业人员眼晶体会受到较高剂量照射。本文在某核电厂大修期间,针对各类辐射风险较高的作业,进行了人员眼晶体剂量监测,基于此给出了核电厂眼晶体职业照射监测相关建议。
超声波燃料清洗可消除核电厂燃料组件的轴向功率偏移异常和降低集体剂量。本文主要阐述超声波燃料清洗的原理和在全球核电行业的应用情况;对于超声波燃料清洗在降低集体剂量中的应用,分别从实施核电厂的具体收益和行业代表性核电厂的大体收益进行分析,指出所涉及的燃料组件和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如在国内核电厂实施超声波燃料清洗,初步测算了所需的经济代价,并对行业内集体剂量较高的机组提出了应用建议。
某核电厂4号机组在第三循环换料大修期间实施氧化运行,期间一回路冷却剂中释放大量的活化腐蚀产物( 其中58 Co峰值最高) ,对大修期间辐射防护和大修工期产生很大影响。本文结合4 号机组第三燃料循环的运行条件,从腐蚀、迁移沉积、净化、活化和溶解等方面开展系统分析,总结出4号机组第三循环换料大修期间氧化运行58 Co峰值高的三个原因,同时对降低氧化运行58 Co峰值、减少净化占用的大修工期,提出了相关建议。
点核积分方法是屏蔽设计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为了克服传统点核积分方法因无法直接使用辐射防护现场基于边界表示( Brep,boundary representation) 几何需重新建模而出现模型描述复杂且易出错的问题,本次研究开发了直接基于Brep 几何的点核积分方法,可直接基于现场CAD模型进行辐射场计算,提升了点核积分方法的几何适应能力。使用某乏燃料运输容器基准问题对程序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程序的计算结果与QAD程序吻合良好,使用华龙一号的主回路设备间屏蔽问题对程序的复杂几何适应能力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程序具备复杂场景的三维辐射场计算能力。
本文研究了氚水在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 中诱导辐射适应性反应及其高活度阈值,并进一步探究了Nrf2通路在氚水诱导适应性反应中的作用。设置7×103 、1. 4×104 、2. 1×104 、2. 8×104 、3. 5×104 Bq/ mL 五个梯度氚水活度( 累计照射剂量为0. 55~8. 27 mGy) ,用氚水预处理A549细胞24 h,随后照射4 Gy X射线,用MTT 检测细胞活力,显示较低活度(7×103 和1. 4×104 Bq/ mL) 氚水处理后可恢复4Gy照射后A549细胞的细胞活力,具有适应性反应;而大于2. 1×104 Bq/ mL 活度的氚水处理后,A549 的细胞活力不再恢复,适应性反应消失,随着活度的增加,细胞活力进一步降低;鉴于1. 4×104 Bq/ mL 的氚水诱导的适应性反应最为显著,因此,选用此活度氚水开展氧化水平的检测实验。结果显示,氚水可以显著降低X 射线高剂量照射后胞内活性氧( ROS) 水平,表明适应性反应受控于氧化水平;在氚水(1. 4×104 Bq/ mL) 预处理细胞阶段加入Nrf2 的抑制剂( ML385) ,可显著抑制氚水诱导的辐射抗性,表明抗氧化途径Nrf2参与了此过程。
深情追忆尚一穷二白的我国,在国际霸权主义等敌对势力封锁打压下,艰辛崛起并倔强发展自主的核科学与技术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峥嵘岁月。刻骨铭心那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大漠中马兰核试基地的东方巨响,击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紧接着自力更生顽强拼搏赢得“ 两弹一星” 等“ 当惊世界殊” 科技奇迹是何等的壮丽辉煌! 这全靠党中央果断决策与英明领导,一群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勇于担当起国之脊梁,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舍生忘死成就了我国核大国地位。矢志报国而埋头苦干铸造共和国核盾牌的“ 两弹一星” 元勋和英雄的万千马兰将士,当彪炳史册而感召后人。在当下新时代,全社会都必须无比坚定赓续与脚踏实地践行“ 两弹一星与马兰精神” ,为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使命恪尽职守砥砺前行。这尤其对于从事核科学与技术及其各领域广泛应用,以及为发展核科技及其应用保驾护航的放射防护学等有关各界,特别深感格外亲切和使命光荣与责任重大。
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组织开展2024年核事故综合应急演习,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国家核安全局局长董保同担任应急演习总指挥,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核与辐射事故应急组织共计100余人参加本次演习。 本次演习顺利开展,一是做到了全面参演,作为新版预案发布后的首次演习,各单位积极参与形成合力;二是做到了全面检验,结合核安全监管的职责定位,检验了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三是做到了全面提升,参演人员身临其境
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与爱达荷国家实验室近日联合开发了名为西摩格(Simurgh)的创新算法,可大幅提升3D打印核反应堆部件和核燃料的检测效率。该算法结合物理模拟与神经网络技术,能够重建更精确的图像,将X 射线扫描次数大幅减少,扫描时间缩短至原来的15%,同时将缺陷检测精度提高4倍,有效降低操作员的辐射照射风险。 该算法正在被训练用于处理辐照后三元结构各向同性(TRISO)颗粒的3DX射线图像,以
英国辐射防护学会(SRP)2024年6月发表了一份文件,强调了SRP对影响辐射防护专业的关键问题的看法,这些问题应该在大选时和未来的英国议会中考虑。需要政府采取行动的三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 (1)正视差距。制定长期可持续计划,以确保我们在辐射防护专业拥有一支合格和装备精良的劳动力队伍,这对于实现英国的工业脱碳、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2)能源安全。对核技术的明确、长期承诺将激励下
在瑞典辐射安全局(SSM)批准安全报告后,Svensk KärnbränslehanteringAB(SKB)可以开始挖掘工作,以扩建Forsmark现有的中低级废物SFR最终储存库。 SFR储存库位于波罗的海海底以下60m处,于1988年开始运营。该设施包括4个160m长的岩石拱顶和一个位于基岩上的腔室,以及一个50m高的混凝土筒仓,用于存放放射性最强的废物。两条平行的1km长的通道将设施与地
同位素技术能让科学家了解水循环的构成,帮助他们更好地评价水量、水质和水的可持续性。 在水循环方面,人们了解最少的是地下水。科学家利用天然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作为示踪剂来查明地下水是否在得到补给、从何而来、在地下如何运动、是否容易受到污染和不断变化的气候状况的影响。 不同地方的水具有不同的同位素特征或独特的“指纹”。科学家利用这些“指纹”追踪整个水循环过程中水在流经路径上的运动:从蒸发、沉淀、渗滤
越来越多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设计正在开发中,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兴趣。这些设计的吸引力在于它们可能更容易获得核能,包括因为它们需要更少的前期资本和更短的建设时间,这要归功于工厂内模块制造。然而,这种创新需要进行实验测试,并在其当前有效性范围之外开发或验证安全分析计算机程序。 核能署(NEA)在这一领域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合作,并于2024年6月18日至21日在维也纳主持了小型模块化反
Effects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Humidity on the Degree of Ocular Damage Caused by 60 GHz Millimeter Wave Expo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