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观察] 近年来,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创新与丰富,“盖章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旅游现象,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欢迎。游客们热衷于在博物馆、景区文创店等地收集各具特色的文旅印章,以此作为旅行纪念和社交分享的新方式。然而,随着“盖章游”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原本充满趣味与纪念意义的集章活动,却逐渐偏离了初衷,从“免费自助”演变成“收费盖章”,引发了众多游客的不满。 [多维
眼下正值旅游旺季,盖章打卡成为很多年轻人出游的“必选项”。大到景区博物馆,小到街边文创店,人们都可以收集到特色文旅章。在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网友被各式特色章所吸引,继而制定“盖章游”主题的出行计划。 作为一种纪念品,制作精美的印章为游客提供了一个直观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这是由其特定的文化属性决定的。而今,它又被赋予了更多的社交属性。当盖章让游客们的旅行足迹变得更具象化,当集章让情感的寄托和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沉浸式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它打破了传统旅游的界限,让旅行者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体验的参与者。其实,“沉浸式体验”所彰显的文化传播逻辑古已有之。早在《后汉书·志·律历》中就已有“体知”的相关论述:“音不可书以晓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而关于“体知”思想的表述则更普遍、更久远。如《荀子·儒效》中有“不闻不若闻之,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不少于700字。 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历史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审题立意
当我们翻开那泛黄的书页,古老的经典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当我们聆听那穿越千年的声音,杰出的思想如同一道道清泉,润泽着我们待哺的心田;当我们沉浸于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那亘古常新的气息让我们心潮澎湃……五千年来,这些宝贵的财富在时间的淬炼中,愈发显现出强大的活力和价值,历久弥新。 古老的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它们在历
记得在高中课堂上,老师曾经问过我们一个关于经典的问题:如果《红楼梦》和《莎士比亚全集》今天没有人再去阅读,它们还算是经典吗?当时的思索久久萦怀,此刻想来,我们之所以还在捧读这些书籍,还在为宝黛的三生石约、木石前盟而感怀,还在为罗密欧朱丽叶的爱而不得、共赴黄泉鸣不平,那就是经典历久弥新的力量存在的证明。它们不会失去我们,我们也不会舍弃它们,因为它们所承载的内容、所彰显的思想经受住了时光的淬炼、岁月的
巍巍中华,历史悠久;泱泱神州,文明博大。回溯历史长河,思想的潮水奔腾激荡,文明的基石厚重隽永。从甲骨金文到篆隶行楷,从诗经楚辞到明清小说,从徽班进京到京剧繁荣……中华文化和精神在时光的深处积淀,在时代的浪潮中闪耀,展现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历久弥新,源于对古老经典价值的认可。古老的经典之所以能够常读常新,是因为它们蕴含着极其丰富的人生智慧。《论语》让我们领略到儒家仁爱思想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
经典素材 解读与用典范例 拾人牙慧 追根溯源 语出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译文:中军将军殷浩说:“康伯还没有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聪明。”又,清代袁枚《寄奇方伯书》中说:“大概着书立说最怕雷同,拾人牙慧。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 素材点拨 拾人牙慧: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一个人可贵之处在于用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追根溯源 语出宋代郑思肖的《寒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是南宋末年的爱国诗人,南宋灭亡以后,作者隐居在苏州一个和尚庙里,终身不出来做官,连坐着、躺着都朝着南方,表示不忘宋朝,这首诗就是在南宋灭亡以后写的。 素材点拨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两句咏菊诗,是人们对菊花的共识。菊花不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