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店楚墓竹简中的《性自命出》篇在言及诗、书、礼、乐等传统经典时,分别提出了“有为为之”“有为言之”和“有为举之”的概括。这一概括不仅是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总结,也蕴含了对文学必须“有为”的理论主张。尤其是其中“有为言之”的说法,更是关涉语言这一文学的核心问题。基于之前礼乐时代人道的思想立场与文化原则,“有为”之学肯定了人文价值的实在性,与道家的虚无主张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言语形式上,“有为”的理
摘要:多感官叙写使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更为生动,该文以《金锁记》为例,从视觉、听觉、味觉三个角度探讨张爱玲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感受张爱玲苍凉美学的创作意识和虚无的人生观,品味其笔下现世人生的浮世悲欢与苍凉。视觉角度,张爱玲将色彩作为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审美符号,通过描写色彩来表现人物内心,渲染环境氛围,传递苍凉美学;听觉方面,张爱玲将自己的生命意识囊括在声音之中,展现了多姿多彩的审美体验,最终以文字的
摘要:戏剧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一项关键而复杂的任务,而行动被视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演员通过形体行动,如体态、表情、眼神和手势等,能够更直接地传达角色的内外部性格特征,使观众更深入地理解角色。此外,在表演过程中,演员还需要将角色个性化地立于舞台之上,与其他角色形成鲜明对比,以塑造出具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再体现是基于不断深入挖掘以呈现出完美的表演效果,这能够更准确、更真实地塑造人物形象,为
摘要:接受美学理论是以审美主体欣赏、接受审美客体的具体过程为研究中心的美学流派,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强调读者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空白和不确定性填补的重要性,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有重要影响。而在翻译实践中,接受美学理论同样有启示作用,其重要概念引起译者对读者的关注,进而影响译者翻译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和翻译策略的选择。该文基于接受美学理论,选取中国古典散文《项脊轩志》的两个英译本为对比研究材料,分析译者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传统村落文本的外宣翻译也备受关注,人们通过各种文化输出方式来讲好肇庆故事,构建肇庆市文明古城的形象。该文以变译理论为基础,运用增减法范畴下多种变译的方法,对广东省肇庆市传统村落外宣文本的建筑特色和民间故事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进行探讨,从文化专有项的词、句和段落层面分别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文化专有项翻译的基础是两种文化的异同,而融合变通和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各方面事业不断发展,影响力不断提升,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对政治类文本的翻译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对于部分政治类中文文本中出现的文字堆砌、形式单调的情况,外译工作者为求忠实性原则,不得不牺牲文章的可读性和连贯性。为更好展现我国形象,提高政治文本外宣水平,该文采取案例分析法,对《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英译本中的衔接与连贯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该
摘要:在经济、文化、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特别是“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后,壮瑶民族文化的对外宣传和输出逐步得到重视。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壮瑶民族特有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容易出现偏差,甚至出现错译、误译等问题,势必影响对外传播的有效性。该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法及对比研究法,整理和研究壮瑶民族运动养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负载词,针对壮瑶民族独特术语,如花炮、导引等特色民族元素翻译时出现的问题,在文化翻
摘要:北海市廉州方言相关书志中对廉州方言程度副词进行过粗略描写,但是仍存在描写错误、归类错误等问题。该文结合田野调查、文献调查的方法,在收集语料的基础上整理出31个廉州方言程度副词,划分出与普通话异形异义、异形同义、同形同义三大类,并对异形异义的廉州方言特色程度副词的语义、语法特征、特殊句式等进行描写和分析,以揭示廉州方言程度副词的基本面貌和语言特色。虽然大部分廉州方言程度副词在语法特征和用法上与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连续10年写入“全民阅读”,有声读物成为数字化时代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渠道。有声读物通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各时期的有声读物是如何影响社会和受众的?未来会给社会和人们带来哪些可能性?该文从我国有声读物的历史迭代出发,梳理出口语媒介、广播媒介及媒介融合时期有声读物的特点,并聚焦受众参与形式、接受主体及审美态度三方面的变迁,最后从媒介的创新、内容创作的解构及传受关系的重构三个维
摘要:报刊作为影响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媒介,在启迪民智、传播思想上起到重要作用。20世纪30年代,《申报月刊》《独立评论》《大公报》等多个具有影响力的刊物基于国情纷纷聚焦中国现代化问题,大量登载并广泛传播当时知识分子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现代化观念,展现出内容专业、博采众说、活跃交互的鲜明特点,对民众的现代化认识水平、现代化民族自主性的生成、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该文通过梳理20世纪3
摘要:新媒体时代是指以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新兴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为特征的信息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新媒体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和表达情感的重要平台。群众文化推广工作作为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宣传推广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摘要: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源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现代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历经千年发展变化,蕴藏着许多治国理政的智慧,是现代行政管理发展的思想文化宝库。文化是行为的先导,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文化建设,更离不开其本身的历史根基。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深厚,现代行政文化发展必然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不断创新
摘要:匾额是古建筑的组成部分,“匾”表达经义、感情,“额”表达建筑物名称和性质。紫禁城的匾额在彰显建筑的功用之外,以公开的形式表达了统治者的态度及观念。清代紫禁城匾额文字多有变化,为研究其变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该文使用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通过对紫禁城的实地调查发现,有满文匾额的音译和意译问题,以及匾额多文字变化的情况,前者折射出满族从部落到国家的思想转变,后者对于探究清代民族关系发展状况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医学教育和考试制度的国家,医学教育起源南朝刘宋时期,考试制度则源于西周,二者基于政治、思想和经济等因素的影响,不断推动中医药事业进步。研究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总结其中的经验,寻绎其中的规律,是中国医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我们把握中国医学教育与考试的特色与规律、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中医学、培养中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主要概括中国各朝代的医学教育和考试制
摘要:吕胜中的作品从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的土壤中汲取养分,与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相结合,在新时代环境下,实现传统民间美术的现代性转化,在国内外产生强烈反响。该文对吕胜中剪纸装置艺术的典型性及民间剪纸图案“抓髻娃娃”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探讨吕胜中小红人系列作品如何将民间剪纸的独特语言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实现民间美术的现代性转化,从中感悟其作品背后蕴含的阴阳相合、正负对立共生的生命意识形态。吕胜中的系列作品为中
摘要:火把节是滇西南少数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一直以来围绕着火把节起源的争论众说纷纭。该文从原生态火把节及半原始形态火把节的彝族火把节和白族火把节两条线路出发,从火把节的仪式、举办的活动等多方面抽丝剥茧,发现火把节从最初的祈求上苍收回邪崇对人畜的惩罚,“饶恕”男性,保证人口繁衍,逐渐上升到火灭虫害的实用性上。因此,火把节是滇西南各少数民族先民抗击瘴气疫毒的重要举措之一,其演变史也可堪称早期滇西南各族
摘要:壮锦是我国广西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织锦工艺品,拥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作为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壮锦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见证了我国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也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重视和喜爱。然而,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随着数字化带来的时代变迁和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广西壮锦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该文在生产性保护的视角下,深入探讨国家级非遗广西壮锦所面临的问题,从
摘要:从史书记载来看,我国从古代开始便非常重视档案保存。随着电脑、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档案管理工作也朝着信息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凭借着便捷性、互动性、及时性等特点,新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上彰显出了独有的优势。该文主要对新媒体技术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了新媒体技术在档案信息管理中的优势,以及应用现状,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用建议,旨在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价值,提高档案管理成效,实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的提出,从政策和制度层面保障了农村居民享受各类文化服务的权利。该文以城乡一体化阅读推广的体系建构与运行模式为研究主题,从时代背景、研究现状和实践案例等内容的梳理切入,通过对南京地区城镇及农村居民阅读情况的调研,一方面,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城乡居民的阅读行为与需求、图书馆使用及阅读推广活动参与等情况,探讨个体阅读行为及其存在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抓住阅读推广对象、阅读推广主体和客体、阅
摘要: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涵的阐释及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理解为我国国民个体在创造精神文化、享受精神文化及获得精神文化中需求的丰裕和机会的平等。该文结合乡村旅游的特点与现状,在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的基础上,确立了3个一级指标和11个二级指标,并赋予了相应的权重。在这些指标的
摘要:“红色剧本杀”是以红色教育为核心的沉浸式社交推理类游戏,将红色教育主流文化与“剧本杀”青年亚文化进行高度融合,蕴含深厚的教育价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新启示。“红色剧本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如何掌握创造技巧融入教育内容、如何把控剧本质量站稳政治立场、如何培养专业主持提高游戏体验等创作难点。该文通过原创“红色剧本杀”《迷城·上海》的创作发行,探索出组建团队聚焦
摘要:文学翻译是翻译领域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需要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情感、意义和风格。在文学翻译中,主位推进模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句子中主位和述位之间的推进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语篇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功能文体学视角下,主位推进模式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和结构。在散文英译中,合理借助该模式可以保留原文的文体特征和情感表达,也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该文阐述了功能文体学视角下
摘要: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在艰苦奋斗的革命岁月和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既是有效破解文化发展困境,巩固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重大举措,也顺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趋势。然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意识、传播与教学困境,应从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关联入手,对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
摘要: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如何引导大学生更好地认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该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原则、价值和路径。首先,分析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原则,包括文化传承性原则、尊重和保护性原则、创新和创造性原则及价值观念引领性原则;其次,探讨了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价值,包括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如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心、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及传承和弘
摘要:桂北红色文化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充分彰显着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是培育和构建高校统战文化的宝贵财富。将其融入高校统战工作,能够为新时代高校打造“红色统战”提供价值引领,在以文化人的过程中广泛吸纳优秀人才,让更多人将红色基因嵌入心中。新时代,我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统一战线提出新要求、新目标,我国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凝聚人心、团结力量。为更好地应对融合过程中的现实挑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以增强文化自信为目标,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中国文化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强调,在全球化进程中,需要对中国文化教育引起高度重视,通过相关的策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从而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来华留学生中国文化教育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采取正确的策略。基于此,文章以文化自信的内涵与特征为切入点,围绕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基于这种现象,该文以江苏省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红色文化认知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调查结果总结出相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措施和建议,即充分利用新媒体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加强大学生与红色文化的联系,形成相互促进机制;提高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积极性、围绕“创新”二字挖掘红色文化的潜力等。红色文化对
摘要:该研究在分析了自然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及与《诗经》植物文化结合的可行性基础之上,通过深圳市白石龙音乐公园自然学校《诗经》植物自然教育系列活动实践,从传统文化情境创设、知识内容延伸和结合传统文化的自然手工、自然体验的创新设计、活动资源等方面探讨了自然教育与我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方法。并从活动整体设计、传统文化融入内容的选取、内涵的创新解读、活动参与者的认知差异、活动开展方式方法及自然教育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中,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被广泛地运用到多元化社会的跨文化交际中,以媒介的方式解决多元化文化及社会问题。因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象征与符号,传播着多彩的文化,故英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以适应多元社会的稳健发展。在多元的环境中,不同族群间的互动愈发频繁,导致了文化竞争的加剧,这需要我们在新的视角下重新审视外语文教的内容。因此,在外语教育中确定正确的文化定位成为当前跨文化教
摘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是语言相通,让世界上更多的人理解中文。中文国际传播的历史使命对国际中文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笔者针对当前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质化问题,依据高质量人才需求,在三亚学院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构建出本科阶段适应中文国际传播需求的“一体两翼三融通”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新时代国际中文
摘要:非遗的跨文化传播实际上是向世界“讲好中国的非遗故事”的叙事过程,而同质化内容和碎片化传播方式严重限制了区域非遗文化的叙事效能。为进一步扩大非遗影响的辐射范围,该研究基于来华留学生“内聚焦”叙事视角,以德布雷“再思考、再表述、再转化”媒介学理论为支撑,从文化生产和消费角度出发,挖掘美育视域下“新介质”来华留学生助推区域非遗文化传播价值。该文以协同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引,提出在来华留学生群体内开展多
摘要:民歌《茉莉花》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优秀案例,具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其海外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本迭代”现象是获得广泛认同的关键原因。该文立足于民歌《茉莉花》传播的“西传”和“东扬”两大场域,以民歌《茉莉花》的海外传播文本为中心,通过文献研究与经验总结探讨更具典型意义的民歌传播“文本迭代”概念与现象,提出“延伸维度”“拓宽广度”“挖掘深度”与“提升高度”四个“文本迭代”策略,明确“文本迭代”在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团结之本、复兴之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我们从文化的角度进一步深挖其文化根基和底蕴。返本开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红色文化、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沃土”,但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着多种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文化认知,铸牢其价值底蕴,坚定文化自信,夯实其价值定力,深化文化实
摘要: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华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地遗落在历史的坐标中,而是以不同的形式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学对文化与人们心理活动,如思维方式、情绪体验等的科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而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心理健康的研究也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向前迈进,心理健康水平不仅给个体生活工作带来影响,还是人们生理健康的重要基础。该文通过分析整理近几十年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与中国式现代化息息相关。探讨后喻文化理论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所面临的困境,深入分析其传承创新的机理,具有现实意义。该文将非遗传承创新纳入“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进行分析,从数字技术、沟通机制及市场环境三个方面剖析其影响机理,发现后喻文化下晚辈通过代际间开放合作推进数字技术的运用,打造共创模式,倡导不同年龄层人们的合作,促进传统知识的更新;共建平等对话沟通机制,促进师
摘要:地铁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地铁的功能空间所覆盖和形成的叙事网络是一种城市文化。该文参证英美文化批判理论,主要征引英国丹妮·卡瓦拉罗所阐析的知识范畴的“空间”概念、语言与诠释的“表征”概念和关于社会身份的“凝视”概念,试图通过审察分析浓郁生活气息的地铁空间来获得对意象表征的文化理解:超越平素的习惯视野,调动平日里不常用的神经系统,凝视这具有流动性、开放性和建构性特点的广州地铁功能空间,玩赏其
摘要: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不断涌现,为进一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红色教育,根植红色基因,让红色文化成为铸魂育人的精神动力。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该文旨在梳理当下红色文化的现状,论证当下摄影对红色文化宣传的有效性,采取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进行研究,期望能够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也是社会整合的纽带、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民族自豪感的源泉,其发展对社会进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价值观念,通过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好地了解认识我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对繁荣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工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机遇,该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到博物馆参观的大学生观众越来越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观革命类博物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该文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以探究革命类博物馆今后如何顺应时代发展为研究目标,将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大学生观众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与ASEB栅格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从基础设施、展品布置、人员服务、文创产品四维度入手,探究大学生观众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