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革命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诸多便利,也提出了诸多挑战。其中信息革命时代的社会变革引起的信息过载、信息碎片化以及概率性思维方式转变等问题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产生了影响,身处时代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学情也不断发生变化。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因素发生变化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势必要进行调整,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此背景下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演进,不仅有
摘 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为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为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和对外开放等六对重大关系开启了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目标的历史性视角。具体而言,应当在全局性与局部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整合、继承性与创造性的融通、发展性与均衡性的协调、变革性与稳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价值论断。这一论断的提出主要基于四个核心理由:一是“一脉相承”。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二是“与时俱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将要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新篇章、科学社会主义新版本。三是“破解难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破解了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层面的独特创新,揭示出现代化进程中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本质规定,蕴含着深刻的人学逻辑。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对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进行理论溯源和逻辑确证,既是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也是阐发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内在价值的依据。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人学逻辑可从三个维度展开:以人的存在为逻辑起点,以人的发展为逻辑展开,以人的现代化为
摘 要: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通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两个结合”的实践目标和任务指向。从理论向度来看,“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两个结合”同中国式现代化之间逻辑关系等论断的提出饱含政治魄力、富有理论魅力,彰显了“两个结合”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之“义”;从
摘 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把唯物史观精准化经典化阐释的经典文献。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运用《序言》指导工作,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丰富了其原理。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史及建国75年国史,其主要代表立足所处时代和实践,推动了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展现了历史唯物论超越时空的真理性伟力,以党的理论创新,推动了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化解实践中难题,推动新时代新征程上
摘 要: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中承袭马克思主义青年劳动教育观,在苏维埃政权内忧外患的局势中强调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诉求,主张既要注重青年在理论武装方面劳动观念与劳动能力的养成,更要引导青年在建设实践中的劳动能力锻造,系统回答了“为何要对青年进行劳动教育”“对青年进行怎样的劳动教育”“青年如何在劳动教育中成长”的时代课题,生成了列宁的青年劳动教育思想。新时代党对青年劳动教育的战略性考量与列宁对青年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是数字技术思政价值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数字化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发展的前提是把握好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互相嵌入的尺度,平衡两者张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发展的重点是完善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的逻辑向度,探索以数载事、以数塑形、以数抒情、以数明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范式。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叙事发展的着力点是探索价值共契、德法共治、宏微共
摘 要: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基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面临概念供给的“贫困”,主要表现为核心概念内涵漂移、概念范畴界定不清、机械借用外来概念、现有概念统摄不够、学理化阐释不足等掣肘局面。以现实为导向,文化为根基,具体方法为保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供给能力,加快生产、提炼出能解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问题、实践的概念并进一步将其体系化是建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自主知识体系的
摘 要: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获奖结果不仅反映了各地各校思政课建设的成效,也呈现了某一区域或某一特定教师群体教学竞争力的差异。以三届获奖样本数据构建的教学竞争力指数(TDACI),呈现出师资结构对教师教学竞争力的支撑性作用显著、院校单位对教师教学竞争力的培育性作用突出、区域空间分布中教师教学竞争力的非均衡性特点明显等分布特征。这启示我们要强化教学竞争力的促建作用,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
摘 要:“两个结合”的文化叙事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将进一步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两个结合”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文化叙事建构应遵循课程“史”的特点,同时应有机融合教材内容严谨性与文化叙事知识广博性特征,紧扣“四个选择”设计总结回顾式专题。教学实践中必须注重启发式教育,通过两面提示法、文化哲学阐释和经典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两个结合”内涵由熟知到真知。同时,还需构
摘 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新时代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产物,为新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至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其根植于中国大地,特别是具有以崇德向善的价值观为代表的丰富内涵和表现形式而能
摘 要:高校读书会作为阅读交流与情感共享的学习共同体,为高校的阅读推广提供了重要载体。借鉴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于高校读书会,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炼总结具有普适性的高校读书会运行规律,在一般规律的指引下高校学生在参与互动仪式过程中迸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情感能量。但高校读书会在运行过程中因受高校重视程度、学生生活阅历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导致互动情境难以
摘 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坚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推进,可以“德法兼修”为目标、“德法共育”为方法、“德法并举”为思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与创新发展。核心内容与价值导向相通是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融合推进的关键基础,《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两者融合推进提供了重要载体支持,国外公民教育的做法为两者融合推进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推进新时代高校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深度
摘 要: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各时期出现的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质疑社会主义、歪曲中国道路、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批判,形成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围绕阶段性历史任务、坚持科学研判形势、坚持凝聚社会共识开展错误思潮批判的有效“批判之道”。新征程上开展错误思潮批判要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聚焦中华民族伟大
摘 要:党的历史和实践表明,培养和锤炼政治品格一直是提升党员素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尤其是在党员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必须养成的三大基本政治素养。对党忠诚,就是要坚定党的理想信念,维护党的政治路线,贯彻党的政策方针;干净廉洁,就是要严格遵守党纪党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生态空间的保护与修复,旨在塑造一个全新的、正义的生态空间。反观当今世界,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生态空间异化现象丛生,生态空间的安全边界不断被冲破,抢夺自然资源、气候变暖、污染迁移等问题反复再现,致使全球生态空间治理陷入困局。生态空间作为人类存续与发展的重要场域,亟待进一步推动全球生态空间正义的主体自觉实践行动,共同走向生态文明之路。新时代我国生态
摘 要:孜孜探求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的重大主题。在中国现代化探索早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建立一个独立而统一的新中国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绿化祖国”的建设任务,在完成中国现代化建设任务的过程中先后面临连年的战争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态建设服务于经济建设的生态环境挑战。毛泽东作为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开创者和先行者,其生态观是毛泽东思想在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包括正确认识自
摘 要:集体记忆的意向性符号表征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内核、政治性时空交织主流意识形态共意场域、功能性信息形塑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样态,是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历史积淀和有效载体。但当前集体记忆存在部分内容离散、符码破碎、意义流失和身体缺场等问题,极大程度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阐释力、思想凝聚力、价值导向力及共识辐射力。为此,需要注重集体记忆的规范化引导、符号化表达、数字化转向及青年化刻写,更好地发挥集体记
摘 要:大学生圈群是借助网络媒介技术形成的个性化群组,衍生出现实与虚拟互构的对话平台,涌现出代表自我话术生产的网络流行话语。大学生利用文本符号以及解构交融的叙事方式打造出社群化的“他者”再现,呈现出“开放与抵制”“解构与编码”“脱离与建构”的网络流行话语样态,既隐匿大学生宣泄情感、寻求身份认同、开展圈层划分的映射表达,又带来自我认同迷失、群体情绪焦虑、隐形对抗规训等现实困境。“破圈—筑圈”需要因势
摘 要: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使得我国网络舆情生态日趋复杂,呈现出种种新表征新情况,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辐射效应。基于此,我国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着全新的风险与挑战,舆情传播圈层化稀释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舆情表达趋于隐秘化、技术因素致使舆情治理难度加大、网络媒介平台主体责任弱化。鉴于此,我们要着力从价值引领和机制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引导网络舆情。我们要通过树立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理念、引
摘 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具有强大技术优势,能够有效助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发展。从价值逻辑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现实应用,可以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把握、内容丰富以及交互创新提供技术赋能。但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实际介入也可能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主体失语、客体失聪、内容失真,甚至意识形态失控的风险挑战。鉴于此,必须着力强化教育主客体技术素养,以摆脱“技术依赖
摘 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专题教学,依据课标,立足学情,深耕教材,构建“123+X”教学模式;按“为何形成——能否形成——如何坚持”的理论逻辑深刻领会和发掘毛泽东思想的时代价值。教学过程以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成长期待为价值引导的切入点,以解决和突破教学重难点、厘清学生思想困惑为重要前提,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专题教学内容等,把教材体系转
摘 要:围绕学生中心实现学生疑点、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四点融合”,确定本章整体教学思路: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中国怎么办?第一部分“世界怎么了?”采用小组研讨、师生共讲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是其主要特征。第二部分“人类向何处去?”通过历史、现实、价值三个维度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方案、世界必然,“共”是其核心要义。第三部分“中国怎么办?”采用小组研讨、先破后立教学法,破除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