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球共济”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精神和价值理念的生动诠释,蕴含着利益共同体、空间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行动共同体等创新思想。利益共同体强调发展成果共享,通过普遍交往、全球共建和利益共享,塑造了“同球共济"的现实根基;空间共同体基于“同处一个地球"的共识,致力于重构全球互联互通的共生空间、重塑新型国际关系下的共存空间、培育文明交融互鉴的共荣空间,是“同球共济"的空间前提;价值共同体以人类良知为道义关切,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关切,以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文明关切,彰显了“同球共济”以人类关切为核心的价值理念;行动共同体通过全球治理的方向引领、全球协同的合作方式、全球发展的共赢目标,将“同球共济"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四个共同体相互关联、四位一体,从利益基础、空间场域到价值理念,再到行动纲领,构成了“同球共济"的完整内涵体系,旨在倡导世界各国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摘要:全媒体建构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话语生态环境,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模式面临挑战,对党的话语引导能力建设提出全新要求。在这一话语生态环境下,话语传播方式的变化挑战党的话语引导效应,话语权力关系的分化弱化党的话语引导权威,话语空间的复杂多元解构党的话语引导实践。全媒体时代提升党的话语引导能力,必须打造话语引领体系,提升话语掌控能力;构筑话语解释体系,强化话语解释能力;优化话语传播体系,提升话语渗透能力;完善话语疏导体系,增强话语处置能力。
摘要:实践中,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法律草案合宪性涉宪性问题进行认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内容翔实的法律草案合宪性研究意见,渐有成为事前合宪性审查工作新常态的趋势。这一新的工作惯例暗含激活宪法解释、完善合宪性审查、化解立法僵局、促进科学立法、助力我国宪法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等多重功能。为使这些潜在功能在将来得到实际性的发挥,宜应遵循类型化思维,探索确立相对固定的合宪性研究意见整体撰写结构。聚焦具体合宪性争议的研究意见应遵循目前既已生成的“结构I”,同时在展开宪法说理与论证的过程中,始终以不脱离与争议有关的宪法规定为底线。基于全面阐释法律草案合宪性并促进合宪性研究工作稳定发展的考虑,例行审视整部法律草案合宪性的研究意见应弃用“结构"和"结构IV”,转而采行统一的"结构II”。相应地,兼顾两种目的的复合型研究意见的结构应是“结构I"和"结构II"的叠加态。
摘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区域税收分配格局作为市场统一性的财政映射,其协调程度直接影响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成效。基于区域发展、税收竞争、空间正义、制度执行四大视角,审视现行税收分配办法对统一大市场的阻滞效应,并提出转变税源争夺为税基培育、推动数字基础设施均等化、完善多层次转移支付体系、创新税收征管数智化技术等建议,以优化区域税收分配格局,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摘要:在“双碳”目标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研究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引进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当地生态经济效率的影响,对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价值。基于2003—2022年沿线城市面板数据,利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沿线城市生态经济效率,并实证检验沿线城市FDI对当地生态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考察期内,沿线城市FDI呈波动上升趋势,生态经济效率呈波动下降态势;(2)基础回归结果表明,沿线城市FDI的流入显著降低了当地生态经济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污染天堂"假说;(3)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沿线城市FDI对生态经济效率的影响具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时间异质性;(4)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沿线城市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可弱化外商直接投资对当地生态经济效率的负效应。据此,建议沿线城市实施差异引资政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重构区域协同治理范式。
摘要:对墨辩中"兼”和“体"关系的解读,学界存在“整体和部分"“属和种”“集合和元素"三种不同看法。基于对陈汉生等人观点的批判性考察,引入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上述观点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墨辩中“兼"和"体”的关系存在“偏去”和“不可偏去"两种类型,类似胡塞尔关于整体和部分理论中的“独立”和“不独立”,因而墨辩中的"兼"和“体"从根本上更应该是处理整体和部分关系的逻辑理论。由此能够更清楚地把握先秦名辩思潮中关于“同异”"坚白""白马非马"“鸡三足"等问题的讨论,并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建构方向的理解与把握。
摘要:刘殿爵为孟荀人性论比较提供了新视角,但也存在局限:他以“性"与“第二天性"区分孟荀道德观,这启发我们思考社会文化变迁对成德的影响;他认为行善在孟子处能带来愉悦而在荀子处不能、孟子以心论性而荀子将心排除出性,这误解了荀子;他以“性能力发育”和“语言学习”来区分孟荀功夫论、以“发现唤醒”和“发明创制"道德来区分孟荀思想中的圣人角色,但失之偏颇;他批判了以往调和孟荀人性论的三种方案并提出“道德主体"说,但批判理由并不充分。其实,孟荀人性异见背后的共识才是调和二者的关键,即二人均持普遍的静态人性观,且对心及其道德能力与感官物质欲望有相似的分类与取舍。探讨孟荀人性异见在当代有助于反思道德与欲望、利人与利己的关系,从内在与外在共同推进社会道德化,激发对人性二分框架的创新。
摘要:《学记》是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教育学专论,它是先秦儒家教育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学记》提倡“敬学”,力图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从思想觉悟层面奠定基础;《学记》注重“时教”,“时"是包含时间、空间和其中的人、事、物等各种因素交互作用所构成的综合情境,应在充分研判教育活动所处综合情境的基础上,调动各种教学要素恰当安排教学活动;《学记》追求“善教”,对不称职教师有批判,对优秀教师有判断标准、有成长路径规划。在当下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的时代背景下,梳理《学记》的育人方式,并辩证分析其对新时代学校教育的借鉴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民法典》第1234、1235条规定,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成立的条件之一是违反国家规定。当行为人并未违反国家规定但违反一般注意义务造成生态环境损害,仍可能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一般注意义务通常来源于行业或业务要求、先行危险行为的要求、合同约定的义务、公序良俗的要求和地方规范性文件的规定等。司法机关引入违反一般注意义务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具有理论基础和规范依据。违反一般注意义务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成立应满足一般注意义务的存在、一般注意义务的违反、严重的生态环境损害后果和因果关系的存在四个要件。行为人最终是否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责任以及在多大范围内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责任,需要法院通过公平公正合理判准加以判定。引入并且严格审慎适用违反一般注意义务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可以在保障行为人自由和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之间保持一种公正的平衡。
摘要:基于“陆海分治”传统理念的机构设置制约着环境治理效能的提升,需从陆海统筹的视角构建陆海环境行政与司法协同保障机制,厘清环境行政与环境司法的功能定位,优化协同的实践路径。一是要深化价值引领,实现从陆海分治向陆海统筹治理的理念转变;二是要推动建立健全陆海环境行政统筹协调机制,重塑涉海环境案件司法管辖制度,推动跨部门数据互通,形成陆海环境行政机构、海事法院、跨区域检察院业务相互对应的衔接机制;三是要强化陆海环境治理中的行政主导与司法支持,以确保行政权优先为原则,通过行政与司法分工协同,推进陆海环境损害替代式修复,优化专门性环境司法与行政协作机制创新。
摘要:地方各级法院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属地管辖体制和以案件性质分而审之的审判机制在应对环境资源案件时具有诸多弊端,催生了以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和归口审理为旨趣的环境司法专门化。以管辖区域和依托法院为标准,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可以归纳为9种实践类型,每种类型集中管辖的区域范围、依托法院和案件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从逻辑上看,现有实践类型不同程度存在环境资源审判机构的跨区划度不够、管理权责存疑、设点布局失衡等体制问题,环境资源案件集中管辖概念不明晰、归口审理范围不统一、司法主体协作不顺畅等机制问题,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的组织法、程序法、实体法依据不健全等法制问题。应当依托海事、铁路运输、林区、矿区、农垦、油田等传统专门法院改造为跨行政区划法院,并在规定的内设机构限额内设立跨度合理、权责规范、布局科学的环境资源审判机构;以区域(流域)为单位对环境资源案件进行集中管辖,基于环境利益交互性对环境资源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实行“三合一"归口审理,深化公、检、法机关环境资源司法协作;明确跨行政区划环境资源审判机构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的组织法、诉讼法、生态环境法典依据,推进环境司法制度成熟定型。
摘要: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效能的提升,既取决于是否具备相应的治理力量、治理资源、治理手段,更取决于基层政府的职能履行。基层政府除了要履行好基本的行政管理职能,还要扮演好"政策执行者”"利益协调者”"地方治理创新者"等多重角色,从而在复杂情境和各种角色相互衔接的动态过程中,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治理效能。通过对L县的个案研究发现,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治理这一复杂情境中,基层政府通过权责体系重构实现结构调适、多元主体协同达成集体行动、智能技术应用推动治理创新、服务供给优化培育社区认同。基层政府通过"赋能"整合市场、社会等主体,构建起政策执行主体结构优化与政策客体功能适配的双向耦合机制,从而实现服务吸纳治理,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治理转型。
摘要:如何调适“他乡”与“故里"的关系本质上是城乡互动的议题。“空间-地方感"理论为重新审视城乡关系和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具体来说,乡城流动人口具有显著的“城乡两栖"特征,对地方的依恋表现在功能性依赖和精神性依恋上,随着流动性的增强,城乡居民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和个人需要,在多地按需自由流动将成为趋势,多地方居业实践的“空间互补式"城镇化将成为可能。但未来仍需要关注“流动性居住"面临的适应性问题,重视人的地方情感体验,尤其是保持地方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加快推进适应人口自由流动的城乡融合配套改革,促进人与地方积极的情感联结,构建城乡双向互动、共荣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摘要:社区治理中数字技术赋能与人文价值的平衡,是社区“善治"面临的新挑战。数字赋能社区治理的同时,算法主义的扩张也带来了工具理性僭越、权责失衡与伦理脱嵌等“向善"困境。基于算法伦理的"向善"价值主张,技术赋能社区治理从信息化向数治化的跃迁同步催生了技术向善的数字社区形态。然而,数字社区建设面临多元主体价值认知分异、算法权力监督虚化等伦理风险。数字社区要实现“为善"治理,需构建“价值-风险-权力"平衡的治理文化,促进多元要素资源供给精准适配,强化党建引领数字协同治理机制,重构算法权力问责监督闭环。
摘要: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治理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现实选择。从协同条件、协同过程和协同效果三个层面,阐述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治理的内在机理。基于TOES(技术-组织-环境-制度)分析框架,审视与分析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治理的现实梗阻与实践进路。研究发现,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同治理面临技术限度、组织掣肘、制度滞后、环境约束等困境。突破这些困境,需要加强智慧养老设施建设,促进服务更均衡可及;厘清复杂的主体关系,构建协同运行机制;健全法规、政策、标准相衔接的政策制度体系;共建数字包容性老龄社会,弥合数字鸿沟。
摘要:自诺齐克报道和讨论纽科姆难题以来,其核心议题及解决路径一直是学术讨论的焦点。主要理论策略中,从“效用最大化”原则与“占优"策略的冲突,到EDT与CDT理论的对立,都是从单向的"博弈人"角度去寻求最优解。通过引入“智能生物"视角对纽科姆难题逆向重构,将其从单向的“选择困境"转变为双向的“强弱博弈”,可揭示纽科姆难题的真实情境既非EDT预设的纯粹虚拟世界,也非CDT假设的完全现实世界,而是允许超能力存在的混合场域。这种强弱博弈框架突破传统单维分析,不仅为破解该思想实验提供了新路径,更为现实世界中力量不对等主体间的策略互动带来启示;并在哲学层面深化了对决策理论范式的理解,在实践维度则为非对称竞争环境中的策略选择提供了方法论参照。
摘要:“忒修斯之船"问题属于历时同一性系列难题中的经典案例,具有丰富的逻辑和哲学意蕴。从逻辑哲学角度把握历时同一性问题的症结会发现,解决此问题可以从实体-实体关联和实体-属性关联的区分中获得启发,进而准确理解不同类型实体的区分及其理据。鉴于历时同一性问题的解决根本上涉及对于“一般与个别”"整体与部分"两对范畴的理解,因而对这两对范畴的区别与关联机理的把握具有独特价值。着眼于化解历时同一性系列问题,可从厘清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各自不同的功能着手,着力澄清同一性标准判定上的分歧源于思维类型之迥异。
摘要:汉武帝“立乐府”是学界聚讼已久的学术难题。汉哀帝"罢乐府"事件中的人员处置名单显示,汉武帝至汉哀帝时期,乐府机构的职能重点是承担“朝贺置酒”仪式。“朝贺置酒”仪式具有突出的地域色彩,体现了举国上下全面拱卫君主的政治寓意。汉武帝“立乐府"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突出“朝贺置酒”仪式的地域色彩,进一步强化地方拱卫中央的大一统政治意识。但在实际的运转中,却间接促成了作为诗歌类型的乐府的产生。
摘要:传统的诗文地理研究从地域视角切入,称之为"地域文学"或"文学的地域风格”。其实采用"诗歌的地方性特征"分析诗歌的地理要素,内涵更为准确和丰富。这一概念涵指三项内容,其中地方书写是其外在标识,地方认同是其情感取向,地方性的主题取向、根植于传统的人文精神、独特的地域风格等地方特质是其内在质素。它通常以地方性流派、地方性诗集、地方性唱和、地域性诗话批评及某位诗人的地方性编集等形式宣示。诗歌的地方性特征是在共域性和大一统洪流中的局部存在和个性化展现,它不会消失,但有可能被征用、消解或融合。
摘要:梅尧臣作为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其“水上诗路”书写以运河行旅为主线,通过个体生命史与漕运交通网的交融,建构了“诗史互涉”的叙事范式。具体表现有:以“目击者"的在场视角,融合“以诗存史"的实录精神,构建起兼具历史真实与诗性表达的叙事体系;以地理空间脉络构成叙事骨架,将人地绾合的叙事深化,呈现淮河民生疾苦的微观镜像;以"纳景人事"的笔法,创造性地将自然物象嵌人事件进程,促成物象的叙事功能转化。梅尧臣“水上诗路"的诗史意义不仅在于革新了宋诗"阻浅"题材的书写,更在于完成了从地理记录到诗史建构的范式转捩。其以“平淡朴厚”对抗虚饰的叙事策略,既颠覆了西昆体的浮华窠臼,亦为苏轼、黄庭坚等后世诗人的行旅书写提供了范式蓝本,在唐宋诗转型中具有枢纽意义。
摘要:教育学知识的社会建构性决定了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生产遵循着知识与社会双向建构的知识社会学逻辑。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生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丰厚的教育理论支撑和智识指导,而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生产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和社会与境。在知识社会学视野下,生产彰显主体性的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需明晰价值立场,以构建人民可信可用可享的教育学知识体系为价值标准;厘定方法原则,以“中国特色"为原则生产凸显中国主体性的原创知识;建构话语逻辑,以内外向度的融通调和达致中国教育学话语的理论自主;重塑国际格局,以融合共生为旨归增进教育学知识的本土创生与他域传播。
摘要:主体教育作为倡导和提升教育主体性的育人活动,其研究发展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迈入数智时代,数字技术的全面入侵使主体遭遇“隔绝于现实之外"的疏离化、依附于数智工具"的从属化、困囿于算法逻辑"的单向度和"促逼于技术座驾"的规训化,从而诱发主体性的多重危机。面对新危机,数智时代需重申主体教育并对其作出改变,实现从物理时空的主体论证到多元时空的主体探讨、从确证主体地位到激发主体自觉、从“唯我"的教育取向到"助我"的教育旨归、从师生两者的主体间性分析到师—生—技三者的一体性运思的重心转向。与之对应,数智时代主体教育的实践样态包括;在"虚实场域"观照主体性、以“素养培育"显现主体性、借"数智技术"增强主体性、以"人技共生"完满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