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该文在分析首批12所高校未来技术学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举措基础上,聚焦我国行业特色高校——西北工业大学在思政育人、学科交叉、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贯通培养和全球胜任力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供借鉴。 关键词:未来科技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
摘 要:我国新工科建设已进入全面深化新阶段,通过探索建立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和新方法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的事业进入关键期。行业特色工科研究生培养具备新工科建设的优势和先机,但行业特色新工科研究生培养内涵尚未被阐明,仍缺少可推广的实践模式与路径,严重制约其理应在新工科建设方面充分发挥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油气行业特色工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为例,调研分析行业特色传统工
摘 要:针对第二外语课程思政教学与评价均滞后于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需求的现实困境,该研究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建立教学评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成效评价体系,并以陕西某本科高校的第二外语课程教学为对象,进行评价实验。实验表明,基于BOPPPS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语言知识习得、语言产出及思政表现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并且能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系统性的促学评价,该体系为培养“懂中国,通世界,会应用”的外语人才提
摘 要: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迅猛且应用广泛,在各行各业都展现出巨大潜力和价值。目前,随着AI向更高阶段的通用人工智能(AGI)进化,其对各学科的影响势必更为深入,且与前序AI初级阶段有着本质不同。土木工程作为最古老的学科之一,如何将AI融入人才培养以应对新挑战和把握新机遇,已成为该学科急需摸索和回答的关键问题。鉴于此,首先搜集100所高校(国内50所,国外50所)在土木工程学科的本科人才培养
摘 要:马尔科夫链由于其对过去、现在、未来状态关系的物理内涵,是实际工程经常运用的数学概念,多用于对未来状态的预测,广泛应用于态势估计、模型构建、趋势预测等方面中。在高校随机过程课程安排中,针对马尔科夫链的教学内容公式化,学生理解较浅,不利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该文重点采用案例教学法,以飞机目标跟踪预测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马尔科夫链物理内涵实现的课程内容为辅线,结合生活中诸多案例讲授本节课程的教学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领域的重要改革方向和措施之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传统工科专业,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开展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值得深入探讨。在详细剖析国内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基础上,该文从创新课程体系、学科竞赛体系、科研实践平台体系、校企融合与多学科交叉以及融入全球化创新等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地质资源勘查应用创新
摘 要:绿色发展观与“双碳”战略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培养具有“双碳”思维和环境工程专业技能的高水平人才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该文从深化课程内容和拓展实践方式两个方面探讨“双碳”时代中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优化方案。以“双碳”目标达成为导向,构建“课堂教学—案例研讨—课程设计—调研实践—研究性学习”五位一体的多元浸润的育人模式,取得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和丰富的教学成果,帮助
摘 要: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政产学研用体系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材料加工领域高级人才的重要学科,面临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该文从“政产学研用”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优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以提高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政产学研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人才培养;创新能力;专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摘 要:智能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加速演化对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提出变革诉求。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出发,总结建设过程中培养学生软硬件协同的计算机系统能力的思路、举措以及成效。对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进行重构,实现经典体系结构与智能系统的交叉融合、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取得显著的成效,推动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的内容和形式变革。课程经验可被推广至其他课程,以实现计算机专业课以及新工科课程的改造
摘 要:为提高农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高年级研讨课在农学专业课程体系中被增设。但如何进行该课程的教授在农科中研究还很少,且还缺乏一个共识性的教学模式。因此,该研究基于海南大学农学专业高年级研讨课授课实际,从授课模式出发进行优化,其中包括研讨选题的自由化、学生角色的主体化、汇报形式的灵活化及思政与汇报的融合化等四个方面,通过探索以达到提升农学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研究表明,以上四
摘 要:新能源专业作为一个高度跨学科且极具综合性的专业,面临着技术迅猛发展与研究生培养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在此背景下,学科交叉显得尤为关键,不仅为解决问题提供独特的视角,也是推动新能源技术突破与发展的重要动力。该文在“双碳”战略背景下深入探讨新能源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交叉问题。在审视现有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多学科交融的教学模式,并以电解水研究方向为例说明学科交叉的重要性。旨在全面提升研究生的综
摘 要:在智能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智能技术工具辅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提升其合作能力、创造力及问题解决能力,已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科专业课程经过三次教学改革与迭代,探索将知识图谱与合作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在改革中的探索,提出一种综合个性化培养与团队意识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能力构建模式。并建立从建构主义视角出发的评价体系,聚焦于学生能力与知识建构的过程。该评价
摘 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和国家对绿色开采、环境保护的需要。我国采矿工程国际化教育教学已成为热点和难点。这使得建立新型采矿工程国际化教学体系和改变采矿工程传统化教育教学迫在眉睫。该文介绍当前采矿工程国际化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建立采矿工程国际化教育的先进模式,完善采矿工程国际化教育的评价体系,并指明采矿工程国际化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化;采矿工程;绿色开采;教学体
摘 要:本研贯通一体化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在全国各地获得较好的发展。但是,目前本研贯通培养还存在着管理机制不够顺畅,培养模式没有深层次融合本科研究生培养,科研创新训练模式无法调动各方面资源和拔尖创新选拔淘汰机制过度注重课程学习成绩等方面的问题。这表明我国目前的本研贯通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个性化培养,难以做到因材施教。针对上述问题,该研究以宁波大学通信工程专业拔尖创新本研贯通班为例,从本研贯通管理机
摘 要:专业是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创业是专业的应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基于专业应用的高品质创新创业是面向产业需求和服务于产业发展的产业化创新创业,这种创新创业需要以专业技术作为中介。因此,构建以“专业—技术”为主线的校内循环体系和以“技术—产业”为主线的校外循环体系,是打破学校与产业壁垒、推动创新创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在应用型高校中建设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强化示范引领,需要
摘 要:流体力学是工科类专业的经典基础课程,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在传统技术学科中融入思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是广大高校教师努力的方向。工科课程思政的开展需要方法探索及实际效果反馈与改进,广西大学流体力学教改团队围绕该课程思政师资素养提升及团队建设、思政元素挖掘及资源库建立与实施机制改革及开展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实践证明,打造融合式思政团队,多源挖掘思政元素,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
摘 要:工科课程是工程科学中的教育课程,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技术导向明确、数学和科学基础要求高、创新和设计思维发散的特点。以工科课程中的农产品加工工艺学为例,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政治素养、德育水平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充分挖掘农产品加工工艺学的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充分探讨课程内容与“双创”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提出两者融合的推广路
摘 要:高等职业院校是我国三轨多级教师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师范专业认证有着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环境,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样态。为提高专门师范教育体系建设质量,深刻理解并落实系列师范专业认证政策,回应发展困境,该文以第四代评估理论来解释、解析和改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师范专业认证实践。置身于教师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情境,高等职业院校需扎实开展专业认证系列工作,以进一步增强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为解决现阶段研究生课堂教学监测和实施策略上的不足,该文提出一种利用BP神经网络机器学习动态评价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该方法能够通过机器学习减少对专家的依赖,从而节省教学评估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确保课堂教学评价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该文详细阐述BP神经网络在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实践措施,包括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数据采集与处理、BP神经网络模型设计与优化、实际应用与评估和持续改进与推广
摘 要:翻译是涉及阅读、理解和表达的复杂语言活动,是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国际交流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手段。眼动追踪是认知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法,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翻译过程中的实时眼动行为,揭示其视觉加工机制和翻译认知过程。该文以近十年国内运用眼动追踪技术的翻译研究为基础,分析影响翻译认知能力提升的句法结构、词汇类别、隐喻类别、翻译方向、阅读阶段等重要因素。研究结果为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
摘 要: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环节,是持续改进培养目标的前提。围绕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进行课程、毕业要求、培养目标达成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改革探索。以产出为导向,以成果为目标,深挖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加强课程达成的内涵建设。课程达成保证毕业要求的达成,毕业要求的达成是培养目标达成的基础,培养目标的达成又是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的有效反馈机制。课程、毕业要求
摘 要:该文旨在探讨在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如何通过学情分析有效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为例,基于学情分析交互作用,提出以高阶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决策持续改进的教学模式,展示通过信息技术获得学情数据对课程教学全过程融入高阶能力培养的深刻影响,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在自主学习、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团队合作及创新能力等高阶能力方面的培养与
摘 要: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是交通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从工程认证的角度出发,对该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教学手段和方法、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课程目标达成结果、学生个体目标达成情况、课程总结与改进措施等方面进行概述。探讨学生个体目标达成度与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关系,找出课程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提出持续改进措施,以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课程目标;达成度;交通管
摘 要: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该文对智能技术赋能教学评价的内涵进行阐述,对高职课堂教学评价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对智能技术赋能高职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详细描述智能技术赋能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案例,为实施智能技术支持下的高职课堂教学评价提供参考。研究表明,智能技术赋能的高职课堂教学评价,能够更有效地实现个性化、动态化和客观化的评价,促
摘 要:在应用型、新师范、新文科等多重高教改革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历史学科应顺应改革的需要并走向历史现场,发挥边缘优势并克服瓶颈问题,促进新建本科院校历史学科的历史人类学化。对此,坚持历史人类学式教育教学,据以改变学科旧文化、构建研教新体系、营造治理新生态,应成为此类院校有志于实现历史学科治理现代化的管理者持续努力的方向,其中的关键在于推进管理理念的实践性革新、考核机制的过程性建构、培养过程的素
摘 要:在当今全球变化的背景下,水资源与水环境保护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该研究以水资源与水环境课程中的一节——都江堰水利工程及其内涵为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该文详细阐述该课程思政案例的教学设计、方法及实践过程,详解如何充分利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实现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思政教育,以
摘 要:依据OBE 理念,利用目标达成度对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首先明确课程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考核方式及权重;然后依据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之间的矩阵关系及OBE理念下课程考核方式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构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模型;接着将上述评价模型应用于九江学院会计学专业47人班级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目标达成评价中;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改进的具体措施,
摘 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各高校要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电磁学是物理学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电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各种“失温”现象,致使学生学习中存在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对电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失温”现象的总结和原因分析,提出有温度的电磁学课程的构建策略,为学生解决各种困难,获得温暖的电磁学课程学习体验,改进电磁学课程的学习效果提供帮助。所得结果对构建有温度
摘 要:针对原有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不足,课题组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构建“情境·实践·反思”型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引导师范生在拟真情境中合作开展模拟性教学实践,基于模拟授课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与研讨,提升其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这一探索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提供经验。 关键词:情境;实践;反思;学科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摘 要:数字矿山是地学信息技术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应用领域。该文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专业应用开发实习课程为例,介绍一个以小型数字矿山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完整案例,以及相关的思考,可以为其他高校地学与信息相结合的交叉专业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矿山系统;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地质信息系统;教学实践;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
摘 要:面向新工科工程教育要求,该文分析当前电工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以学科为导向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构建并实践深度融合学科背景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表明,深度融合学科背景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模式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电工学在该学科领域应用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提升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教学实践揭示深度融合学科背景的电工学课程教学改革
摘 要:该文探讨面向智能制造的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分析总结当前飞机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教学内容多、学习任务繁重、授课模式单一、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不足等。提出通过重构面向智能制造的课程教学知识体系、增设基础型和探索型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科研项目牵引式案例教学、有机融入课程思政等四个途径,来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创新意识、拓宽学科视野、提高综合素养并激发空
摘 要:纳米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学科,对我国经济发展、基础学科的进步、人民日常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本世纪前沿研究领域之一。因此,在高等院校开设纳米技术课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有助于培养新一代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该文针对纳米技术课程的特点,分析在新工科教育背景下课程建设可能会面临的一些问题或困境,并结合笔者的课程讲授心得,深入探讨课程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教学改革与
摘 要:随着世界范围内碳排放越来越严重威胁全球的可持续发展,面向“双碳”的能源与动力(简称能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该文通过分析当前能动专业与“双碳”需求之间的脱节之处,并提出构建能动专业新型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同时探究课程思政在未来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并基于“101计划”提出高校能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其示范与推广方案,据此建设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的新型能源动力实验班进行全新能动人才培
摘 要:针对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与内涵认识不清、多主体协同培养长效机制和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能源动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改革方案。改革聚焦多主体参与下的研究生培养,提出一种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培养模式,旨在促进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阐述多主体协同培养机制下的优势与挑战,探讨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参与的合作模式与路径。同时,建立多主体协同培
摘 要:无损检测技术课程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然而该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授课中偏重各种检测方法的理论教学,出现实践操作不足、学生掌握困难等现象,导致核电设备、航空航天等重大装备领域无损检测人才稀缺。因此,该文根据作者多年教学经验,结合自身用自旋电子器件TMR设计多通道电磁检测的研究方向,从优化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融合思政、实践教学和考核模式等多方面入手,深入探究教学方
摘 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是应时代变革的之急、解当下旅游业发展之需,顺人“本体发展”之本。该文依据“需求-功能”界定应用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核心素养内涵为“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社会能力”四个方面,就当前培养中面临的“理念认知、课程改革、实践教学”等实然困境,提出协同理论视角下的纾解之道,即核心素养培养中“识、利、治”的协同发展,以及人才方案培养、核心素养课
摘 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道”、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关键性作用的三重价值。当前思政课教师面临着理论知识激增、学生需求多元、创新能力羸弱的个体挑战和队伍结构有待优化、职业发展有待细化、队伍治理需要深
摘 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环保产业将走向生态领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环境类拔尖人才培养是环保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解决当今环境问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胜任力的复合创新人才。该文分析当前环境类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总结人才培养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解决当前人才培养困境的可行方法,列举重点高校环境类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以期为我国环境类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
摘 要:以“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和“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背景,以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为契机,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贯彻落实大卫生大健康理念,通过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展双向协同联合的人才培养、构建“四位一体”的课程实践体系、实施阶段性教学法和实施多层级多维度多元化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估等,积极开展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为我国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和预防医学专业实战型人才培养提供
摘 要:将大数据画像技术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有助于实现精准育人。通过构建一个由数据采集层、数据处理层、画像构建层和画像分析服务层组成的四层技术平台可实现画像技术在高校精准思政教育中的整体性嵌入。具体实践表明,大数据画像技术能够有效地进行同类群体学生特征的分析、特殊群体学生的识别与分析,以及学生行为标签间关联性的深入分析,从而优化思政大数据的精准分析与再利用。然而,大数据画像技术的不当使用亦
摘 要:新时代北斗精神融入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为有效保证课程思政质效,提高课程思政精准性和体系性,研究新时代北斗精神的跨课程协同思政。结合新时代北斗精神内涵,该文分析跨课程协同思政总体要求和协同思政目标,进一步从协同思政资源体系建设和协同思政教学模式两个层面给出推动新时代北斗精神跨课程协同思政的有效举措,最后对于常态化推动跨课程协同思政给出若干建议。该文工作成果对于推
摘 要: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促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应然之举。在新一轮经济技术革命浪潮中,我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高校研究生作为未来的主要科研工作者,从科研起步阶段就要能够脚踏实地,积极进取,勇担科技创新的重任,这都离不开创新路径将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研究生的思
摘 要:新农科建设对涉农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遗传学作为水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拥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课程组在遗传学课程思政设计思路、课程思政系统化教学设计的重构、课程思政案例的融入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了诸多改革尝试,培养水产类学生的“三农”情怀,成效明显。最后总结课程思政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及教学反思,为新农科背景下水产类课程思